2009年1月18日

老子重視家庭的價值

漢代司馬遷在《史記.老莊申韓列傳》中說:「老子,隱君子也。」又說:「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。」

受到儒家的強烈灌輸,很多人都以為老子是離群索居的「隱士」,其實除了老子騎青牛出關那一段神話般的傳說故事中,老子似有避世之心外,在老子的著作中,老子根本就沒有「隱居」的想法。

老子不是離群索居的隱士,十分明顯。孔子去找年紀很大的老子時,還可以在老子的居所見到老子,並且向老子問禮,老子還親自回答了他。

在不可靠的傳說中,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,在老子到達函谷關時,在人來人往的人群中也認得出老子。

可見在孔子見老子之前,以及傳說他年長出關時,老子的聲名早已遍傳到各國,老子是個有名望的人,根本不是離群索居隱姓埋名,別人完全無法尋訪的隱士。

一個人退休了或年很老了,就會想找一個風景優美旅遊,或找一個自己嚮往的地方居住,這是人之常情,這是一生忙碌後,個人休閒夢想的實現。老子即使真的有出關去遊歷,或因為年紀太大了,旅遊客地,返鄉不便,就此安住在關外,也並不代表老子就是隱士。

所以司馬遷說老子是「隱君子」,並不是說老子是離群索居隱姓埋名的人,而是「不喜歡張顯自己聲名的君子」,因為司馬遷也知道孔子能夠找到老子,並知道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事。

至於司馬遷所謂「自隱無名」,也只是說老子要人「不要突顯自己,不要張揚自己的聲名。」並不是要人隱姓埋名離群索居。

儒家的孔子還曾有: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。」的遁世之嘆。老子在他的《道德經》著作中,則完全沒有遁世的念頭。老子只有在講到小邦寡民對抗不了大國的殘害時,不妨集體遷居,避開野蠻的殺戮世界,去重建文明的人文世界。

老子這種集體遷徏的思想,也不是隱姓埋名離群索居的遁世思想。可見老子並沒有任何「隱居」的思想,也沒有真正隱居的行為。

《老子道德經》講:「修之身、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修之天下。」要人從修之身開始,進而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最後修之天下。這是由個人到天下,是推己及人的真正內聖外王之道。

《老子道德經》講:「修之家,其德有餘......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。」可見老子對家庭價值的重視,絕不遜於各家思想。老子的整個社會思想,也是從個人的修德身教,和家庭的和睦延伸而出,老子並沒有任何切斷個人與家庭的隱居主張,或像佛教那樣的出家主張。

過去附儒學者一講到老子,總是在不考查事實的真相之下,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地講老子思想是「避世隱居」,其用心只不過是想把老子思想推向山林,而讓自己的儒學成為社會人群的唯一代表,以求青睞而已。

如今我們親眼看到《老子道德經》對家庭價值的重視,附儒學者長期的謊言便不攻自破。而道家注重家庭的形象,也要靠我們慢慢向世人傳達,好讓世人的頭腦裡修改掉道家「避世隱居」的錯誤形象,重新在他們的頭腦中,建立出道家注重家庭教育、熱愛家庭生活的高貴形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