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1日

老子的靈學與唯心論的差異

基督教講神的光可以照亮我們的心,佛教講佛的光普照我們的心;基督教講神的話創造了世界,佛教講佛的海潮音,可以救苦救難。這些都是講神佛本體和人的連繫,意思是人和神佛有相連結 而感通的地方,人只要打開了身上某種東西,就可以和本體形成連繫,甚至和本體對話,並且獲得本體的幫助。

老子說要仰觀天道之「眇、噭」,如果人和天道沒有連繫的地方,那就根本不能「觀眇、觀噭」。那麼問題就來了,老子說,天道本體是「視之 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捪之而弗得」的,可見「感官」根本不能通達於天道,西方哲學家也說「感官」只能經驗到現象,不能經驗到本體。西方哲學家的講法,和老子一模一樣 ,藉著「感官」,人根本不可能獲得和天道或本體神佛接觸的經驗。

西方哲學認為,人的知覺只有「感官」和「心識」兩種作用。「感官」既不能經驗到本體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,就當然不能夠感知天道,既然感官不能夠感知天道,那麼我們不就只剩下「心」可以感知天道了嗎?

如果依西方哲學的認知理論,我們的「心」能不能感知本體神佛?當然不行,因為「心」不是感官,而是處理感官經驗的工具,「心」所有的認知,一定要透過感官經驗而來,「心」 的工作是把「感官」的經驗所得加以整理,不管整理得對或不對,就都變成了我們的知見或知識。

如果沒有「感官」,「心」根本就沒有經驗可以整理,那「心」就完全沒有半點知見或知識可以形成。 就像天生的盲人,不會有任何色彩的概念,天生的聾人,也不會有任何聲音的概念;因為感官沒有經驗過色彩和聲音,所以盲人和聾人就不會有色彩和聲音的認識。我們的「感官」既然不能感知到天道 神佛,所以我們的「心」當然就不能認識天道神佛,也不會有任何關於天道神佛存在的知識。

所以有西方哲學家認為,我們不可能認識本體,也不可能認識天道神佛,因為我們的「感官」和「心」無法知覺本體,所以我們根本不存在天道神佛的任何真正知識。所以這些哲學家認為 ,所有有關上帝或真神或天道神佛的知識都是假的,唯一真的知識,只有現象界我們能夠感知的東西而已。

所以說,有西方哲學家認為,像「我們從心裡能夠認識神,神在我們的心裡;我們的心可以和佛溝通,佛就在我們的心頭」這樣的話,根本就是假的,因為「心」不能在沒有任何「感官」的 經驗之下,得出任何神佛的知識;「心」既非感官,「心」非透過感官又不能作用,心不透過感官又不能形成知識,所以心根本不可能感覺天道神佛,也不能可能認識天道神佛,或有認何天道 神佛的知識,所以說,有關天道神佛的知識全都是假的,當然有關天道神佛的信仰也必然都是假的。

西方哲學家關於「感官」和「心識」不能認識天道神佛的講法,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,早就講得非常清楚,老子講「玄」就是講「 超越認知」,老子從來就不認為「感官」和「心識」的認知,能夠指涉天道,或者能夠形成天道的知識。

所以說像佛家唯心的「即心即佛」根本就說不通,而儒家心學的「心即是理」,也根本不能成立。因為佛儒雖有唯心與本體之異,但他們都想要把「心」和「神佛、本體」連結在一起 。
但要把「心」和「神佛、本體」連結在一起,一定要在「心」裡切割出一個和「神佛、本體」同性同體,純善圓全,直接連結的「心」才行。這樣就必須把「心」切成兩半才行, 切成兩半之後,一半是藉由感官來認識現象世物的心,這是幻心;一半是不必藉由感官來認識本體或神佛的心, 這是真心。如果不把心切割成兩半,你就永遠找不出一個和「神佛、本體」同性同體,純善圓全,直接連結的「心」。

所以佛教唯識學,就在第六意識之中,再劃分出第七、第八、第九,甚至第十個心識,目的就是要在心裡面,再弄出一個可以和本體或神佛同性同體,純善圓全,可以直接連結的「真心」 。像這樣,把心分成幻心和真心的心學,就不是「一心論」,而是「多心論」。「多心論」者,至少必須有兩個心,或兩個以上的心,讓一部份心識用來認識現象世界,讓其中一個真心用來認識本體 神佛。所以佛教唯識學其實不是「一心論」,而是「多心論」,或是「一心多能論」。

佛教的「多心論」,或「一心多能論」有道理嗎?當然沒有道理!如果只有一個「真心」是佛心,那你怎麼能說「即心即佛」?「即心即佛」這個「心」字,不就把其他好幾個不是佛的「心」也說進去了嗎?

所以佛教就用「自性本清淨」甚至用「自心本清淨」,來說明「心」本來就是清淨的,根本沒有不清淨的心, 以保持「一心論」,避免真的成為「多心論」。這個比喻,就像人的眼中有病,生出了眼翳,病好了眼翳就沒有了,心生病了所以看到現象界的幻花,心病好了幻花就不見了,所以沒有病的清淨心才是真心。佛教這種「心病」論,有點像基督教的「原罪」論一般,預先設定了人的不正常性,然後以解決人的不正常來成立信仰。

基督教「原罪」論,說人生下來就有罪,一定要受苦,所以要靠信耶穌贖罪來得救。佛教「心病」論,則認為人生下來,「心」就被知見的塵埃弄出心病了,有些心病還是好幾次輪迴之前帶來的,所以一定會受苦受難,所以要靠佛法來拯救,只要心病好了,心就恢復清淨人就正常了。

基督教的原罪是人生下來就有的,那是上帝絕不原諒人才有的,如果上帝不把人吃智慧果子這種小事當成重罪,人根本就沒有原罪。佛教的心病則是輪迴而來,或被後天知見的塵埃污染而來的。問題就在知見的塵埃,一開始根本就是「心」自己執取來的,可見「心」本身就有執取塵埃的特性,「心」既有執取塵埃的特性,那「心」永遠也不可能清淨,「心」就像一隻喜愛污泥的豬,永遠要黏著污泥,不黏污泥不舒服,這喜愛污泥的豬,也根本分不清什麼樣子才是真的清淨,搞不好牠還以為不沾點污泥就不清淨了,如果我們硬說這泥豬,只要去掉污泥,就是本來清淨,那是很難說服別人的。

佛教主張「心本來清淨」,聽了令人開心,因為這對人是一種讚美,好像說你天生就很漂亮一樣,讓人聽了舒服。但是人類像泥豬一樣的心,總是要四處沾黏污泥,說它本來清淨,除了自我安慰之外,真的沒有什麼實質的進步意義。因為喜愛沾黏污泥的泥豬,不可能會真的知道自己本來清淨的意思是什麼,更難以違背自己喜愛污泥的天性,再辛苦地往潔淨處修行,所以修心者,大多數還是修到心猿意馬。

如果「心」真的本來清淨,那這心就是真心,如此佛教就不必把心分成好多部份,而形成多心論。這樣佛教的第六識意識,就已經是清淨 真心,只要用這個清淨真心修行就可以了,唯識學根本就不必再立第七、第八、第九識,甚至第十識,所以說從「心本來清淨」的角度看,唯識學就完全是錯誤而且沒有必要的。 而從唯識學來看,確實有些心是不清淨的,所以才要把真正清淨的真心分割出來,這樣「心本來清淨」的主張就是錯誤的。

所以說佛教主張「心本清淨」,心只有一個第六識就對了,所有不淨的心都是幻翳,本不存在,沒有必要建立。唯識學就根本不必再立六識之後的所有識 ,來證明更高心識的本來清淨。所以說唯識學把心識分為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識的「多心論」說法,和「心本清淨」心只有一個的「一心論」說法,其實是格格不入的,唯識學立下七、八、九、十種心識,根本就等於直接否認了佛教一心論的正確性。

佛教中,有人把唯識學的「第六識意識」解釋成思想意識,「第七識末那識」解釋成成潛意識,「第八識阿賴耶識」解釋成藏有善惡的意識,「第九識菴摩羅識」就是純善意識。試圖把唯識學心理學化,這樣就可以把唯識學解釋成「一心多識論」。

可是心理學中,人的意識仍然是必須通過感官而形成的,不通過感官,根本沒有「思想意識」;不通過感官,也根本沒有「潛意識」;不通過感官,更不會有「藏識」;不通過感官,更別說會有「純善識」。

心理學中,所有的「識」都必須從感官而來,即使你說你有三世、百世以前的「識」,那個「識」也必是三世、百世以前從感官經驗而來。那個三世、百世以前的識,不會無緣無故就有,在最初出現的時候一定是從感官經驗而來的,所以說根本沒有不依感官經驗而來的識。

「識」既然都要經過「感官」而有,都要經過「心」而成,那「識」的模式,必是「身、心」的模式所形成。「身、心」的模式就像前面所說,像一隻泥豬,會到處黏污泥,不會只接受清潔的東西,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裡就算藏有善惡,那泥豬般的心,也永遠無法只接受阿賴耶識中善的部份,而將善分析出來,所以透過「心」是絕對找不出什麼純善的「識」的。

如果不是有外在的教導,我們要那喜愛污泥的泥豬,去分辨什麼是潔淨和髒污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;所以說如果沒有外在的教導,叫「心」自動去分辨善惡,並且叫心從意識裡取出正確的「善」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
以哲學來看,「心」只是處理感官經驗的工具,這個工具是依感官經驗來判斷是非,甚至還經常會出見錯誤的判斷,「心」 大多數時候是以人的生存和繁殖利益來考量的善惡的,即使是為全人類思考,也多數是為全人類的生存繁殖為考量。「心」本身根本沒有純善的能力,所以「心本清淨」的說法並不能成立。「心」更沒有不必透過感官而認知 外物的能力,所以「心佛相應」的說法也不能成立。

就因為這樣,老子認為「心」沒有純善的能力,老子也認為「心」沒有認知本體的能力,所以老子根本不在「心」上面求道,老子最多要人淨心、靜心,以免讓心識操控了自己。
老子之學根本不是「心學」,也沒有透過「心」來聯結天道的主張。那些說老子哲學是修心、煉心、養心的學說,都是拿佛儒心學,移植而來套於老子的,根本不是真正的老子思想。而那些 完全以「心」解老子的宗教家或哲學家,根本不了解老子對「心」的態度,所以「老子心解」只是一種變造。

老子聖學,是在「身、心」的感性和知性之外,立了一個不屬於「身、心」的,老子稱為「精」的「靈」,來解決人和本體道的連繫問題。老子認為「身、心」的「感官感性」和 「心識知性」,只能認識現象界;而本體界的認識則要藉著「靈」的「靈性直觀」來認識。

也就是說人身的「靈」因為來自於天道,與天道同性同體,因此信息相通,所以不必藉著「身、心」的感性和知性,只要藉著「靈性」的直觀,就可以認識天道,並且可以直證天道 的存在。老子這樣的說法,是在「感官」的「感性認知」,和「心識」的「知性認知」之外,立了一個「靈」的「靈性認知」。老子在春秋時代,就建立了極為獨特的 「身、心、靈」三性的認知理論,可惜這個認知理論,沒有繼承人,因而從來沒有被發揚光大。

老子把「身、心」的「感性認知」和「知性認知」,與「靈」的「靈性 認知」清楚地作出了定位和區別,這樣我們對本體的認識,便出現了「靈 」而非「心」的角度。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說,我們是以「靈」來認識天道的,而不是用「心」來認識天道。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說,我們是以「靈」來接收天道的召喚,而不是以「心」來接收天道的召喚。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說,透過我們的「靈」,我們見到了天道聖靈的光明,而不是透過我們的「心」。

所以說,我們要開啟的是我們的「靈」,而不是我們的「心」。世人對天道的認識,若從「心」轉到「靈」,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,卻是從其他宗教哲學的心學,轉向老子靈學的一大步;這個轉變是整個宗教哲學系統的轉變,不是一個字的轉變,所以其影響將是非常巨大的。

老子主張「身、心」所認知者,為知見智慧之外光,是對現象世界的知覺,是以知識來建構;而「靈」所認知者為明白四達之內明,是對本體的直觀,是無法形成知識的認知。因此,老子將此「身、心、靈」的認知,合稱為「光明」的認知,「光明一體」的認知,是最完美的認知方式,能夠完美地解釋人和天道以及萬物的關聯,而且不會有偏差或疏漏,這是老子在認識論上,極為優異的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