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哲學談認知作用,以身體的感官知覺為「感性認知」,以心的理性思為「理性認知」,並以這「感性認知」和「理性認知」兩大認知作用作為一切知識的源頭,所以西方哲學 ,最後就被困在頭腦知識的象牙塔裡面了。
老子談認知作用,除了「感性認知」和「理性認知」之外,還有一個直觀的「靈性認知」,所以老子的認知理論中,比西方哲學的兩大認識多了一個「靈性認知」,而成為「感性、理性、靈性」的三性認知。
至於佛教則以「感性認知」為「身識」,以「理性認知」為「心識」,所以佛教唯識論到第八識,都是在講「身識」和「心識」的修行,佛教也同樣沒有超出西方哲學「感性、理性」二大認識作用的範疇,所以佛教講的修行仍然是在「身識」和「心識」中作工, 佛教雖然來到中國,見了老子的思想,也一直不敢堂堂正正跨入老子「靈性」的靈修世界。
佛教的唯識論,雖曾因「心識」會受污染,而高倡有清淨無染的第九識「菴摩羅識」,並且標舉為「真如本識、無垢識」,甚至以之為最清淨的「如來藏識」;但是很快地這種標舉,就被唯心論的 所謂正信佛教,以「心」本來就清淨無雜無染,不須另立一識,而打成佛教的異端外道。
講第九識「菴摩羅識」之佛教外道,主要就是想在「身識」和「心識」之外,學習老子的「靈性」學說,另立一無雜無染並且真常永存的「無垢識」,讓佛教成為「身識、心識、本識」的三識學說。但是佛教一但立下 真常永存的「本識」,便必須承認支撐此「本識」的「天道」本體之存在,必且必須捨棄唯心論而承認天道論。
所以很多講第九識「菴摩羅識」的佛教外道,便遮遮掩掩地把「真如本識、無垢識、如來藏識」改建在第八識之內,使成為阿賴耶識底下的細心,也就是把真如「本識」建在「心識」之下, 甚至更將第八識直接建成「真如本識、無垢識、如來藏識」的,這樣就能不違背唯心主義佛教原本的「身識、心識」二識理論,而不致於走向老子「身識、心識、靈識」的三識理論。 但是「心」果然不是純淨一體,而能夠將「心」劃分成「垢識」和「無垢識」等各種心識嗎?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。
但是「心」如果真的本來清淨無雜無染,人就不會想壞事情,人就不會顛倒,人就不需修行了;人之所以要修心,就是因為心會雜染才要修。即使知見塵埃不能遮蔽人心,人心只要有一時 半刻之不明,也就表示心有一時半刻不是無雜無染的清淨物; 即使釋迦牟尼在《圓覺經》中,也同樣以眼晴生病而長眼翳,來解說清淨圓覺心,如此反而證明了心不是無雜的,而是會染病的。這些因素這也是那些講第九識「菴摩羅識」的佛教外道,在佛教裡不斷興風作浪, 卻難以阻止的原因,因為正信佛教對清淨心的自圓其說,始終無法讓人滿意。
老子的所提出的修行方法,就沒有佛教的問題,老子的修行是「光、明」並進的。「身識」和「心識」的修行,老子稱之為「光」的修行;「靈識」的修行,老子則稱之為「明」的修行,所以老子說:「用其光復歸其明。」所以老子在修行的道路上,是以「身識、心識、靈識」三線並進的,完全沒有佛教修行的混亂。
老子講「身識、心識」的修行,旨在維持身心的清淨平靜,其最終目地還是在「靈識」對天道的交通。佛教沒有「靈識」和天道交通的修行,只有「身識、心識」的修行,這在老子而言是行不通的,因為「身識、心識」是屬物的,它們既無法和天道交通,又會「不道早已」形盡而滅,靠會消亡的「身識、心識」來修行,是不能成道的。
佛教光靠修「身識、心識」捨夀時是不能復命重生到天道法界裡的,因為佛教因為否定天道賜給人的「靈」的存在,所以佛教修行根本沒有開啟和天道溝通的「靈」,也不曾透過身上的「靈」接受天道的信息來和天道交通,甚至還自大地以唯心主義否定天道的存在;在這種情況下,天道即使有大能,也無法為他們開啟復命重生之門,這就是大家常聽說的:「禍福無門唯人自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