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8日

台南「吉貝耍」之《台灣大明史.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》

台南「吉貝耍」之《台灣大明史.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》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「南島主義者」經常引述《文獻會台灣通志卷》:「為表示歸附,曾於乾隆23年 (1758) 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,亦令改用漢名」作為證據,來宣稱台灣人都是平埔族「改漢姓」而來,不是真的「漢人」。

實際上,滿清官方並不使用「平埔族」這個字眼,甚至沒有「平埔族」和「高山族」是兩大族群的概念,

滿清人把原住民分為「生番、化番、熟番」三種,1. 「生番」完全沒有「輸餉納糧、編籍應差」。2. 「化番」有「輸餉納糧」,但沒有「編籍應差」。3. 「熟番」完全有「輸餉納糧、編籍應差」。

所以滿清官方只分出「生番、化番、熟番」三種原住民,所以他們沒有「平埔族」這種族群概念。而滿清官方認定的「熟番」也不是「平埔族」。


因此所謂:「乾隆23年,令歸附『平埔族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,亦令改用漢名。」是後人不正確的講法。正確的講法應該是:「乾隆23年,令歸附『熟番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,亦令改用漢名。」

清代官方講的「熟番」,絕不等於「平埔族」,因此清代只有「熟番」會被「賜漢姓」,絕不會有「平埔族」被「賜漢姓」。

清代「熟番」被「賜漢姓」,是指有「輸餉納糧、編籍應差」的原住民,被「賜漢姓」,絕不等於「平埔族」被「賜漢姓」。

清代「熟番」也不是指已經「漢化」的原住民,清代「熟番」是指還沒有「漢化」的原住民,「熟番」要等到「薙髮結辮、賜姓改名」之後,才是強迫「漢化」的開始。

但「熟番」真正漢化,要等到「原住民母語」完全消失,而只用「漢語」,才算「漢化」成功,「熟番」一旦「漢化」成功,就等於是「漢人」,就和「漢人」完全無異,這時候就不稱為「番」,而稱為「漢人」。

由此可見滿清所講的「熟番」,絕不是已經「漢化」的「原住民」,已經「漢化」的「原住民」就等於「漢人」,就不需要「薙髮結辮、賜姓改名」這些事了。

所以說清代講的「熟番」是指還沒有「漢化」的原住民,而日本人講的「熟番、平埔族」卻是指已經完全「漢化」,而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。

因此絕不能把清代「未漢化」的「熟番」,誤當成日本人講的「已漢化」的「熟番、平埔族」,否則就會搞錯歷史事件。

所以「乾隆23年,令歸附『熟番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,亦令改用漢名。」這段話裡所講的「熟番」,其中有一部份是指「山地原住民」,而不全都是「平地原住民」。

現在有很多學者在計算「平埔族」的「漢化」的人口數量時,就是因為不知道清代「熟番」不全是「平地原住民/平埔族」,所以就把不是住在平原地區的清代「熟番」,全都算進住在平原地區的「平埔族」裡面去了,因此「平埔族」的人數就會變得過多,而產生錯誤。

況且被「賜姓改名」和「漢化」,根本就是兩件無關的事,絕對不能混為一談。因為「賜姓」很容易,幾秒鐘就能完成,至於非強迫性的「自然漢化」,就極為困難。

我們不能否認,會有強迫原住民學習漢語的事情,但被強迫學習漢語的原住民占極少數,大部份原住民會講漢語,都是生活上自然學成的,這就是「自然漢化」。

原住民「自然漢化」必須要有兩個條件:1.當地「漢人」人口必須多於「原住民」,這必須有當對多數的漢人移入當地。2. 相對多數的「漢人」,移入當地時間必須超過一代人,甚至兩代人以上,才有可能讓「原住民」的母語完全消失而「漢化」。

原住民被「賜漢姓」,雖然也能開啟「漢化」,但卻未必能達成「漢化」;原住民如果被「自然漢化」,主要問題是在「人口優勢」。

假設某地的「平埔人」真的是「自然漢化」而來,一定是當地「漢人」比較多,才有可能「漢化」,如果當地是「原住民」比較多,反而會產生「自然原化」。

這就像台灣的客家人,雖然和閩南人同為漢語支系,但也只會在客家人極少的地方,才會被自然閩南化;而在客家人占絕大多數的地方,就絕不可能發生被自然閩南化的情形,少數的閩南人反而會變成客家人。

因此如果某地有1萬原住民「自然漢化」,那麼該地也一定住有1萬或更多的漢人,才有可能將該地原住民「自然漢化」,否則漢人反而會被「自然原化」。

所以會發生原住民「自然漢化」的地區,即使最早期住的全是「原住民」,但逐漸移入的「漢人」,一定是在某一段時期,忽然大量超過了「原住民」,並且雙方不斷交流,才會出現原住民「自然漢化」的現象。

所以說,如果台灣「原住民」被「漢化」,絕對是該地區的「漢人」,在某一段時間,在大家沒有注意時,忽然占了相對多數,否則就算「原住民」想要「漢化」,也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學「漢語」。

因此學者所謂,台灣的「閩客漢人」,全是「南島原住民」漢化而成,這完全不合事實;因為任何「漢化」地區,最低限度,都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,原本就是「閩客漢人」。

台灣的「南島主義者」甚至說,「平埔人、熟番」全是「南島原住民」,這也是完全經不起檢驗的錯誤論述。

我們就以被「南島主義者」視為「平埔人、熟番、南島西拉雅人」的「樣板部落」的台南「Kab Ua Sua吉貝耍」來說明,「平埔人、熟番」全是「南島原住民」的理論,是何等的荒謬。

那些過去被日本人、學者、政客、醫師…,確定為百分之百是漢化「平埔人、熟番」,而被「南島主義者」,拿來作為南島西拉雅人「樣板部落」的台南「吉貝耍」居民。

他們現在雖然全都講閩南語,但他們祖先留傳下來,祭祀「阿立祖」的《祝詞、牽曲》,卻全都是道教的「漢語」,他們住的「Kab Ua Sua吉貝耍」地名,也是明代道教的「閣皂山、閣山」。

這個完全否定「平埔人、熟番」是「南島原住民」的「吉貝耍漢族真象」,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懷疑基石,那就是荷蘭殖民時代,台灣各「社」裡面所有的「平埔人、熟番」,極可能和「吉貝耍」居民一樣,其實全都是「大明漢人」。

如果真是這樣,過去被認為「漢化」的「平埔人、熟番」,其實根本就沒有被「漢化」,因為他們本來就是「漢人」,他們只是使用不同漢語的「漢人」被「閩客化」,所以根本不是被「漢化」。

過去「閩客漢人」,由於完全聽不懂那些比他們還早來台灣的「漢人」所講的外地漢語,因而誤以為他們是原住民,所以才稱他們為「平埔族、熟番」。

這些失去身份的「大明人」,人口遍佈台灣西部平原,其人口成分是以「大明漢人」為主,而以大明朝其他各民族為輔,所以他們之中大部份是漢姓,其中也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姓氏。

在「大明人」遷徙於台灣之前,當然可能已經有不少,明代之前的漢人在台灣居住,但這些漢人,並未造成台灣人口結構巨大變動。

「大明人」大量遷徙於台灣,造成台灣人口結構巨大變動的時間,可能是在「明成祖朱棣」發動「靖難之役」,搶走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皇位的時候。

也就是說,台灣「大明人」中,最重要的主角,就是保護「建文帝朱允炆」,以躲避「明成祖朱棣」追殺的江西「閣皂山」道士,再加上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大批文武官員,以及他們的眷屬和平民。

這些以江西「閣皂山閣皂宗」道士為前導的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皇家禁衛軍,在發生「靖難之役」時,掩護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向南方逃匿之後,除了在大陸各地,大量釋放「建文帝朱允炆」是剃髮假扮「和尚」逃走作為煙幕,以吸引叛變的「明成祖朱棣」往佛教的錯誤方向偵察之外,更在大陸南方各地製造假的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在各處起兵,以及製造假的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在某處停留的痕跡,以及建造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已死的假墳墓,以掩人耳目。

明朝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「閣皂山閣皂宗」宮廷道士,和皇家禁衛軍,在來台之前,極可能還刻意利用「靖難之役」的兵荒馬亂,在江西「閣皂山」附近的城鎮,以及沿路上,招集成千上萬忠勇的軍民,攜帶大量家眷,偽造逃往台灣的假難民,並且在這些假難民的掩護之下,大量乘船從台南的大灣登陸,而把「建文帝朱允炆」,藏匿在台南北邊的「Kab Ua Sua吉貝耍」附近。

所以說,現在被某些「南島西拉雅主義」的學者政客,長期進行「種族改造」,而變成「西拉雅族」的台南各姓人士,極可能全都是明朝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,專門負責監視台南港口和海岸的皇家禁衛軍後裔。

因為他們在祭祀「阿立祖/太上老君」的《祝詞、牽曲》中,用的就是和「閩南語、客家話」不同的漢語,根本就不是「南島西拉雅語」,他們也全都不是「原住民」。

否則他們祭祀「阿立祖/太上老君」的《祝詞、牽曲》,就不可能使用漢語,也不可能出現「潘家祖先」和道教「太上老君」的「阿李、如龍、萬物母」等稱號。

台南「Kab Ua Sua閣山」的「大明漢語」漢語,是和「閩南語、客家話」不同的漢語,這種漢語可能是由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皇家禁衛軍及百姓的各地方語言,混合而成的一種獨特漢語。

台南「Kab Ua Sua閣山」地區,過去根本就沒有「南島語」,也根本沒有半個住民是「原住民」或「南島民族」,更沒有什麼「南島西拉雅族」。

台南「Kab Ua Sua閣山」地區的「南島語、南島民族、南島西拉雅族」,是被學者政客長期進行教育洗腦,強迫洗出來的。

「Kab Ua Sua」的名稱來源,就是護衛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宫廷道長,在江西修行的「閣皂山、閣山」。

由於清朝才移民來台南的閩南人,不知道「Kab Ua Sua」的本義,就誤以為「閣皂山、閣山」是原住民語言,因此錯譯為「吉貝耍」,後來又被「南島主義者」扭曲成「木棉花、攀枝花」。

台南的「Kab Ua Sua閣山」極可能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在台灣的第一個國都,「Kab Ua Sua閣山」也可能代表「建文帝朱允炆」政教合一的最高權力機構,是「皇宫」和「三法司」的綜合體。

「Kab Ua Sua閣山」機構,應是由道教閣皂宗的道長,和官員共同負責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「春秋祭祀」及政務工作。

荷蘭人稱掌理台南「Kab Ua Sua閣山」的閣員,為「Cabessa」長老,其實荷蘭人講的「Cabessa」就是台南的「Kab Ua Sua閣山」。

荷蘭人說「Cabessa /Kab Ua Sua閣山」長老,掌理三個議會,叫「Tackakusach、Takasach、Quaty」。這應該就是明代的司法機關「刑部上書、都察院、大理」。

「Tackakusach(刑部上書)、Takasach(都察院)、Quaty(大理)」就是明朝的「三法司」,是「三司會審」的司法機關。

「Kab Ua Sua閣山/ Cabessa」內閣,下設的「Tackakusach刑部上書、Takasach都察院、Quaty大理」,類似「君主內閣制」,總共有十二位閣員,每人任期二年,期滿重新改選,不得繼任,很像是西方長老組織的議會。

由於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在台灣實行極為民主的「君主內閣制」,所以荷蘭人才會說,他們在台灣殖民地的居民,有民主議會組織,組織中還有長老。

由此可見,中國明代的「君主內閣制」,在荷蘭人眼中,其民主評價是很高的。所以研究《明代史》的人,應該要用更客觀正面的態度,去研究明代的 「君主內閣制」,說不定會發現很多文明的了不起制度,不要老是把歷代的帝王的統治,全用「封建獨裁」一語帶過,好像整個歷史沒半個優點。

「Cabessa /Kab Ua Sua閣山」的「三法司」閣員,在初建制於「Cabessa /Kab Ua Sua閣山」時,似乎把「建文帝朱允炆」,隱藏在「三法司」制度的背後,不讓人發現他的存在,以防止「明成祖朱棣」的追殺。

「Cabessa /Kab Ua Sua閣山」的「三法司」閣員,到了荷蘭殖民時期,仍然還有極高的權力,能全權代表所有荷蘭殖民的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中的「蕭壟社、麻豆社、目加溜灣社、新港社」等四大社所有的「漢人」和荷蘭人進行談判。

「Cabessa /Kab Ua Sua閣山」,也是荷蘭當局對四大社「漢人」政策諮詢的對象,「Cabessa /Kab Ua Sua閣山」也能全權調解和仲裁四大社「漢人」之間的一切糾紛。

由此可知「蕭壟社、麻豆社、目加溜灣社、新港社」這四大社所住的居民,過去雖然被認定為「平埔族、熟番」,其實他們全都是「大明漢人」,根本就不是「原住民、平埔族、熟番、南島西拉雅人」。

所以說「南島主義者」把「Kab Ua Sua/ Cabessa閣山」這個「大明漢人」的宫廷內閣,講成是「南島語」的「木棉花、攀枝花」,還搞出一個虛假的「南島西拉雅木棉花民族」來欺騙全世界,確實顯得低級可笑。

從「南島主義者」把「大明漢語」的「Kab Ua Sua」扭曲成「南島語」的「木棉花、攀枝花」,我們就可以清楚見識到「南島主義者」,是如何把明明不是「南島語」的「漢語」地名,搞成「南島語」的技倆了。

很多「南島主義者」,利用漢語文獻不足的弱點,在把外國人透過「大明漢語」譯成的「荷蘭語、西班牙語、英語…」的地名和人名,重新譯回「漢語」時,就上下其手,故意往「南島語、原住民語」的方向去譯,以掩飾本來是「漢語」的事實。

就像荷蘭殖民時代,在台灣被稱為「大肚王」的「Camacht」這個姓氏,「南島主義者」翻譯時,就會刻意把「Camacht」譯成「甘仔轄、柯達王、…」這類會讓人誤以為是原住民的名字。

為什麼說「大肚王」的「Camacht」,一定是「漢姓」,因為乾隆23年,滿清在台灣開始賜姓之前,台灣原住民全都只有「名」沒有「姓」,

而明代的「大肚王」和繼承人,卻代代都姓「Camacht」,這明代就已經有「姓」的「大肚王」,當然不可能是原住民,所以他們的「姓」,一定就是「漢姓」,既然是「漢姓」,當然不能譯成「甘仔轄、柯達王…」這種,會讓人誤以為是原住民的「姓」。

譬如清代《新港文書(番仔契) 》上面,開頭就出現的「attaing」,「南島主義者」就宣稱這是「南島語」,但「attaing」根本就是過去各地方常聽到,類似客家話的「押訂」,這「attaing」根本就不是「南島語」,而是百分之百的漢語。

所以《新港文書(番仔契) 》裡面的語言,若不是某種消失的漢語支系語言,便是混合多種漢語和原住民語的「政商語」,絕不可能是「南島語、南島西拉雅語」。

就像祭祀「阿立祖/太上老君」的《祝祠、牽曲》明明就是「大明漢語」,「南島主義者」都還敢公然欺騙全世界,說《祝祠、牽曲》是失落的「南島西拉雅語」。

甚至《牽曲》明明是呼喊道教的「太上老君」,「南島主義者」卻還是敢欺騙全世界,說《牽曲》是祭「南島西拉雅族」的「祖靈」。

「南島主義者」為了假造「阿立祖」信仰和「南島西拉雅族」的關係,他們帶著有恃無恐的欺騙心態,在漢人居住而人口較少的「Kab Ua Sua吉貝耍」地區,編造出一個完全虛構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、木棉花民族」,甚至透過學校教育,來對當地的漢人兒童,進行長期「南島原住民化」的洗腦教育。

所以台灣在荷蘭殖民之前的歷史,之所以會看起來完全沒有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開墾的痕跡,主要就是被這些「南島主義」政客學者,帶著偏差的仇漢心態,把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的「人種、語言、宗教、文化」,透過「南島主義」論述和「種族改造」,全都抹得乾乾淨淨。

所以說,一個有良知而忠於歷史的學者,是絕不會認同「南島主義者」所編造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、木棉花民族」歷史,甚至還會起來揭發他們。

在明朝「靖難之役」後,由於皇宮中,屬於江西「閣皂山閣皂宗」的多位武功高強的道長,和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同時失蹤,最後當然讓「明成祖朱棣」起了重大的疑心。

因此「明成祖朱棣」就開始打壓當時極為興盛的江西「閣皂山」的「閣皂宗」,而另立「武當山」作為道教的中心,並以知名的道士張三丰,作為「武當山」的主要宣傳人物,來為「武當山」作宣傳。

從此「武當山」就廣為人知而興盛起來,而江西「閣皂山」也自此開始荒廢,不到幾年,原本繁盛的江西「閣皂山」,就觀毀人去,而江西「閣皂山」知名的「閣皂宗」,也從此一厥不振,最後在江西「閣皂山」上,完全絕跡。

這也足以說明,台南「Kab Ua Sua閣皂山、閣山」祭祀「阿立祖/太上老君」的信仰,確實和江西葛玄天師道脈的「閣皂山閣皂宗」盛衰,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由於「明成祖朱棣」懷疑「建文帝朱允炆」躲藏在海外,他不為了征戰,卻花費巨資和人力,派鄭和七次下西洋,其真正目的,一直被認為是為了搜捕「建文帝朱允炆」。

鄭和的軍隊也曾在台灣進行搜捕行動,但都無功而返,其原因當然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在台灣的皇家禁衛軍小心防備,人人守口如瓶,完全不漏口風所致。

由於當年匆促逃難,又極度祕密地護衛「建文帝朱允炆」,這些皇家禁衛軍裡面,絕大部份姓氏的人,才會沒有留下任何自己在大陸的族譜,或自己的身份記錄,以免被搜出成為罪證,甚至害死了「建文帝朱允炆」,所以他們的家族來源,多數僅用口傳。

甚至連「建文帝朱允炆」最初的時候,都有可能因為躲避搜捕,而暫時改「朱」姓為「潘」姓,或隱匿在「潘」姓人家之中,後來才恢復「朱」姓。所以「吉貝耍」祭祀「阿立祖」的《祝詞》中,才會出現「潘家歷代祖先」一語。

在清乾隆23年,滿清賜姓給「熟番」之前,台灣早就已經有很多常見和罕見的漢姓,這些漢人姓氏,全都不是滿清所賜。但這些姓氏的子孫,由於各種原因,無法向別人清楚說明自己的祖籍,最後有些人,才會誤以為,自己是被滿清賜姓的原住民。

當然,其中也還有某些姓氏,如「買」姓的人,在幾百年之後還能根據口傳,記得祖籍是江西;如「段」姓人,甚至還能提出「族譜」,明確說出祖籍是江西萍鄉。而吉貝耍的「潘」姓,甚至還直接出現在祭祀「阿立祖/太上老君」的《祝詞》裡面。

由於先人刻意隱藏身份,所以現在那些「南島西拉雅主義者」,就能夠在他們的族譜上,挑撥生事,而將這些「大明人」全部「南島化」,將他們全部扭曲成為「南島原住民」。

在明代「大明漢人」大量來台之後,台灣在荷蘭殖民時,又召來了一大批漢人在台灣開墾,「鄭成功」驅逐荷蘭人之後,又帶來更多「明鄭」軍隊的漢人,以及隨之而來的「明鄭」大量漢人移民。這些漢人,不全是閩客移民,也有來自大陸各省的移民,所以說在明朝,台灣已經有大量來自大陸各省的漢人,也分別有各種不同的姓氏。

當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,來到台灣之後,隨即把軍隊分派到周邊各地屯兵開墾,以作為軍事警戒,和從事種植生產的「堡」,以防止「明成祖朱棣」派兵來追殺,和保衛領土安全。

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,在台灣各地所建的「堡」,是唸成「埔pùㄆㄨˋ」,這也是他們日後被稱為「平埔族」的原因,其實「埔」字就是「堡」字,「堡」的讀音本來就有兩種1.(保 bǎoㄅㄠˇ)2. (埔pùㄆㄨˋ)。

大陸很多地方「堡」都唸「埔pùㄆㄨˋ」,譬如貴州「屯堡」,就是唸成「屯鋪pùㄆㄨˋ」。客家人在大陸和台灣,也全都把「堡」寫成「埔( 海陸不bùㄅㄨˋ/四縣ㄅㄨˊ)」,所謂「平埔」就是「平堡」,也就是「平原堡壘」的意思,台灣的「平埔/平堡」,全是「大明人」所建的軍事防禦堡壘。

某些人口較多的「堡」,或是人口越來越多的「堡」,就改以明太祖朱元璋詔命全國都要興建「社學」的「社」為名,而稱為「社」。這也是後來「大明人」居住地,被後人誤以為是「番社」的原因,其實這些「社」裡所住的居民,絕大部份都是「大明人」。

所以過去所有住在台灣各「社」裡的人,歷經「荷蘭和西班牙殖民、明鄭統治、大清帝國統治,日本統治」的漫長歲月,他們幾乎完全忘自己「大明人」的祖先母語,而全面閩客化,到了日本殖民時期,日本人已經無法從語言上,去分辨他們的身份。

但是日本人卻明顯地發現這些被稱為「平埔族」的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和「閩客漢人」,雖然都宣稱自己是「漢人」,雙方卻有一條極大而明顯的鴻溝無法跨越,甚至彼此都極少互相通婚,因此日本人才可以清楚地分辨他們之間確有不同。

但對台灣歷史無知的日本人,並不知道有「大明漢人」的存在,因此誤以為這些「大明漢人」是漢化的「熟番」,因此就在他們的戶口上,強迫註記一個「熟」字,從此台灣的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就全都被視為「漢化」的原住民。

所以現在被日本人在戶口上註記為「熟」的人,其實可能全都是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根本就不是「熟番」,也不是「原住民」。這些被註記為「熟」的人,如果要正名,應正名為「大明人」,不應正名為「南島原住民」。

現在有很多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的子孫,受到少數政客學者欺騙鼓動,到處抗議並爭取自己是「南島原住民」,這是對自己祖先的歷史認識不清所致。

護衛「建文帝朱允炆」來台灣的皇家禁衛軍,個個身形高大,體格健壯,體力又極好,平均身高大約有180公分,所以他們的後代子孫,在荷蘭人剛見到他們時,全都視之為巨人,因為那個時代的荷蘭人,是歐洲最矮的白人,平均身高在165公分以下,很少有高個子,據統計現在荷蘭人的身高,已經比當年平均多出了20公分。

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,雖然來到台灣多年,但各「社」的人,仍然不斷進行軍事訓練,平時沒有事情時,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,全都要進行跑步和日夜急行軍的訓練,以強化軍事體能。

明代《東番記》的作者陳第,來台灣時,還曾親眼見到他們的日夜急行軍訓練,而記下他們全都:「無事晝夜習走」。

「走」就是「跑」,「走」在古文中,不是指「走路」,而是指「跑步」。現在閩南語、客家話的「走」,也是「跑」,客家話「走路」是講「行路」。

這些人沒事的時候,白天和夜晚隨時都在練習跑步,既然說是「練習跑步」,就絕不可能是休閒活動,而是軍隊「日行百里」的日夜急行軍的軍事訓練。

所以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後代,到了荷蘭殖民時代,還保有非常強大的戰力,這也是船堅砲利、擁有現代武器的西班牙人和荷蘭人,雖然在台灣殖民,卻不斷受到地方反抗軍攻擊,而難以全面佔領全台灣的原因。

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,非常善於「日夜急行軍」的奔跑,到了清朝,他們的子孫中,還有一位叫「程天與」的傳奇人物,曾經在清乾隆皇帝面前,和戰馬賽跑,其速度竟勝過戰馬,而受到乾隆皇帝大加封賞。

「程天與」應該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家禁衛軍子孫,他先人的「大明王朝」就是被「大清帝國」消滅的,所以他本身,對召見他和他父親三次的乾隆皇帝,是有怨不敢說。

「程天與」因為善於跑步,卻被滿清人取了一個綽號叫「飛番」,硬把他從「大明漢人」改為「番」,讓他極為悶悶不樂。

因此傳說「程天與」死後,不但不肯庇祐在墓前開口講述他是「飛番」,而以「飛番」故事為榮的子孫,甚至還要懲罰他們。

因此「程天與」的子孫每年去為他掃墓,回去之後,很快就會有子孫死亡。也因此「程天與」的墳墓至今還在台南,但他的後代子孫,卻有很長一段時間,完全不敢再去祭掃而荒廢到,連墓碑都幾乎被土掩埋。

「程天與」的子孫不敢去掃墓是真的,但這個不敢去掃墓的傳說故事,想必是有人刻意附會,用來提醒那些對自己祖先歷史無知,因而「數典忘祖」的人,千萬不要「背祖」,而讓祖先不開心。

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皇族後裔,曾在台灣台中大甲溪以北,到苗栗大安溪以南這個地區,建了十八個「社」,而成為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為正朔的「明代王」。

這個「明代王」是國際知名的國王,被荷蘭人稱為「Keizer van Middag」,被英國人稱為「King of Middag」,被德國人稱為「Keiser von Mittag」。

「Middag /Mittag」就是「明代」,「明代王」被台灣原住民稱為「Lelien」,意思是「白晝之王」,「白晝」很「明亮」,所謂「白晝之王」,簡單說就是「明王」,也就是「明代王/大明王」。

其實「Lelien」可能不是原住民母語,原住民口語的「Lelien」的原文應該是「daylight白晝、日光」的意思,「daylight白晝、日光」,也就是「明」。

由於「明代王」的根據地是在大肚山一帶,所以也被後世俗稱為「大肚王國」,其實應該還是要稱為「明代王國」才正確,因為「明代王」是當時國際知名的國王,「大肚王國」並不是正式的國名。

1722年(康熙61年)《臺海使槎錄》一書中記載:「大肚山形,遠望如百雉高城,昔有番長名大眉。」

這個「明代王」,從前不但不是叫「番長」,而應該是叫「明代王」,這位「明代王」也不是叫「大眉」,而應該是叫「大明」。「眉」與「明」字形極為近字,所以是作者故意以「眉」來暗示「明」。

或許《臺海使槎錄》的清朝人,不敢在書中提到「明代王、大明」這幾個字,以免招來文字獄,所以才故意稱「明代王、大明」為「番長、大眉」。

當時所有的官員和外國人、外地人參見「明代王」,都要依「明朝」的禮節「磕頭」。所以當時一些不情願向他「磕頭」的外國人,或不習慣「磕頭」的原住民,就稱他為「磕頭王Quata Ong」,因為一看到「明代王」就非「磕頭」不可,所以叫「磕頭王」。

原住民當時只有「名」沒有「姓」,但「明代王」的歷代國王,全都姓「Camacht」,所以「明代王」絕不是沒有「姓」的原住民。

「Camacht」也不是只是「姓」而已,而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年號「cama建文」再加上明朝的國姓「cht朱」,也就是「Camacht建文朱」,所以「明代王」幾乎可以確定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。

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皇帝「Camachat Maloe」,有一位專門「持節(持藤製符節)」負責和荷蘭人交涉的「繼父」,叫「Tarraboe」,「Tarraboe」應該是「XX伯(泰瑞伯)」的意思。

明代的異姓封爵有:「公、侯、伯」三等,用來封賞功臣和外戚,這個「伯」的伯爵名位,可以在明史中,大量見到。所以「Tarraboe泰瑞伯」的「伯」是一個爵位,不是「叔叔伯伯」的「伯」。

所以「Camachat Maloe」皇帝封自己的「繼父」為「Tarraboe泰瑞伯」不但完全符合明朝的禮制,也符合古禮。《周禮.春官》:「大宗伯之職,以九儀之命,正邦國之位,九命作伯。」《註》:「上公有功德者,加命爲二伯,得征五侯九伯者…。」

如此看來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及其後代,可能是先以台南「Kab Ua Sua閣山」為國都,建立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。

後來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皇族後裔,在某一個時期,又把國都遷離台南「Kab Ua Sua閣山」,而往北遷入台中的「大肚山」,最後在「大肚山」重建新國都,並且在兵力增強時,正式對外公開使用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國號和年號。

至於台南地區和「Kab Ua Sua閣山」,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則仍然繼續維持一部份軍力,並保持掌管「三法司」的司法機關,以共同防衛和管理台南地區。

如此看來,荷蘭人侵台之前,台灣至少從苗栗到台南,可能全是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勢力範圍。

若不是「荷蘭人、西班牙人」入侵台灣,而造成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逐漸崩毀,或許台灣全島,最後全都會成為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領土。

由此可以見到,在荷蘭人殖民時代,已經有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在台灣建國,這個國家是「台灣明朝」的國家,並不是「原住民」建立的國家。

現在很多「南島主義」的學者,把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描述成原住民的國家,甚至把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國王,畫成穿著原住民服飾的原住民族長,這完全是違背歷史事實的。

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曾經和荷蘭人長期作戰,荷蘭人完全無法徹底征服他們,最後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雖然不得已和荷蘭人議和,卻一直到鄭成功的軍隊進攻荷蘭人時,仍然還是保持半獨立王國的狀態。整個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,最後雖然國力日衰,卻仍然沒有完全落入荷蘭殖民軍手中。

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軍,在世界各殖民地無不所向披靡,如入無人之境,全世界各大洲的殖民地人民,幾乎完全沒有辦法對抗他們,多數只能隨他們任意宰割。

但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「大肚山」根據地,只能算是台地,並不是高山,卻能保持半獨立,由此就可以看出「明代王」的軍隊,絕不是臨時組成的部落武力,而極有可能是一支,擁有數千軍人,甚至擁有上萬軍人,並且受訓精良的常備正規軍。

甚至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正規軍,也可能在弓矢刀劍之外,或許還擁有槍枝的現代化武力,否則荷蘭基督教恐佈主義軍隊,既擁有現代化武力,又殺人不眨眼,沒有理由無法將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消滅。

這個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,雖然在荷蘭人殖民之後,就日漸衰落,但在鄭成功攻打荷蘭人時,可能為了堅持自己國家的皇帝,才是真正「明朝正統」,因此完全不肯交出兵權給鄭成功,也不肯降服於鄭成功。

這個在台灣建立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,也極可能因為派出的使節,在和鄭成功談判時,不小心脫口說出「明朝正統」幾個字,而大大觸怒了以「反清復明」為口號的鄭成功,最後竟然被鄭成功的軍隊打到全盤潰散,而屠殺到只剩6人,等於完全滅絕。

鄭成功可能是怕留下一個,足以和他爭搶權力,而且是「明朝正統」的「建文帝朱允炆」後代帝王,這對他未來的權力,會成為極大的新威脅,這也是為什麼鄭成功在台灣各地,幾乎都是招降納叛,卻獨獨對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,趕盡殺絕的最可能原因。

所以說,鄭成功應該是完全確認當時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就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後裔,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所統領的各「社」,其人民也全都是「大明人」,日後會引發「明朝正統」之爭,才會對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及其臣民,下這麼重的毒手。

近來有學者到處宣傳,說鄭成功屠殺了「大肚王國」的「平埔族原住民」,但鄭成功確實因為爭「明朝正統」的政治因素,屠殺了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/大肚王國」的臣民,但他屠殺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/大肚王國」是「大明漢人」,絕不是「平埔族原住民」。

台灣「大明人」的士兵,初期戰力其實是很強的,就像長期和「荷蘭基督教恐怖主義軍團」長期對抗的麻豆社反抗軍,在1629年對「荷蘭基督教恐怖主義軍團」,發動突襲,一舉就殲滅由「荷蘭基督教恐怖主義軍團」60位軍人所組成的部隊,英勇的「麻豆社反抗軍」,本身則無一人傷亡。

「麻豆社反抗軍」在武器完全不如對方之下,能夠一次殲滅60人的荷蘭大部隊,本身卻連一人都沒有傷亡,別說是全世界的反抗軍,就連當時世界各國的正規軍,都很難有這樣毫無死傷的驚人戰果。

由此可見「麻豆社反抗軍」絕對不是臨時組成的農民兵或部落戰士,而極可能是一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,因為任何沒有軍事訓練的農民兵,或原始部落戰士,都不可能達成一舉殲滅60位荷蘭士兵之後,自己卻毫無死傷的戰果。

由於很多「南島主義者」,基於政治立場,一貫喜歡把荷蘭殖民之前的台灣,視為原始蠻荒之地的「史前時代」,他們根本不承認有「大明人」曾在台灣開墾的歷史,更別說要他們承認「大明人」在台灣,還擁有常備武力。

「南島主義者」由於否定「大明人」的存在,而扭曲「大明人」為「南島平埔族、南島熟番」,因此他們根本無法合理解釋,荷蘭人統治之前,或之後的各種歷史事件以及宗教文化。

譬如「南島西拉雅主義者」長期宣稱,荷蘭人統治的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地區,全是「南島西拉雅族」人,這其實是極為荒謬的胡言亂語。

因為「南島西拉雅主義者」假造出來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」,所信的宗教是信仰「阿立祖」。

但事實卻是「阿立祖」祭祀時所用的《祝詞、牽曲》,全都是使用道教的漢語,甚至這些漢語《祝詞》中,還有「潘家歷代祖先」一語,在《牽曲》中更呼喊漢族信仰的道教「太上老君」的「阿李、如龍、萬物母」稱號。

這些證據都明白顯示,「阿立祖」的信仰者,根本就不是講「南島語系」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」,而是道道地地的「漢族」。

祭祀「阿立祖」的《祝詞、牽曲》既是「道教漢語」,也等於直接證明荷蘭人統治的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,多數都是信仰道教,並且使用漢語的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根本就不是什麼「南島語系」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」。

所以「南島西拉雅主義者」宣稱,「南島西拉雅語」是「阿立祖」信仰地區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」母語,根本就是造假捏造出來的。

「Siraya西拉雅族」這個民族概念,在荷蘭人的眼中,是根本不存在的;荷蘭人眼中只有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人,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只是一個基督教傳教區域,不是一個種族名。

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是被無知的日本人亂搞成「Siraya西拉雅族」的,而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居民更是被無知的日本人亂搞成「熟番」的。

所以說,所有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的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的後代,當然要為自己和自己的祖先,重新「正名」為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才對。

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地方信仰「阿立祖」的人,應該要明白,自己的祖先是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自己的祖先是掩護明朝「建文帝朱允炆」來台灣的皇家禁衛軍和臣民,也是不惜犧牲生命,挺身對抗「荷蘭基督教恐怖主義軍團」的偉大台灣英雄之後裔。

「sideia( Diocese基督教教區)」地方信仰「阿立祖」的人,應該要明白,自己的祖先都是勇敢善戰的「大明王朝」忠臣猛將,其中有些人的祖先,更是江西「閣皂山」有大修行的道教武功高手,這些才是你們祖先真正的身份,也是你們祖先真實而光榮的歷史。

你們不能被一些刻意變造你們種族身份,對你們進行「種族改造」的政客學者欺騙,而誤以為自己是從來不曾存在的「南島西拉雅族」。

台灣的「平埔族」多數是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不是「原住民」。現在有很多政客利用醫學血液檢測,或各種說法,強力宣傳台灣「閩客漢人」,都有「平埔族」血統,所以都是漢化「原住民」。

其實就算「閩客漢人」醫學血液檢測之後,發現全都有「平埔人」血統,也只是說「閩客漢人」全都有「大明漢人」血統,最後答案還是「閩客漢人」全都有「漢人」血統,所以這種檢測根本就是醫學笑話。

「平埔人」和「閩客漢人」都同是「漢人」,血統當然大同小異,不管怎麼混合還是「漢人」,即使不混合也分別都還是「漢人」;所以血液檢測之後,當然會出現,你有的我多少也有一點,我有的你也多少有一點,全台灣的「閩客漢人」都一樣,一點也不稀奇。

更可笑的是,現在連台灣誰是真的「平埔人」,或那裡還有真正「平埔人」,都已經完全不能確定了,這些醫師竟然還能找到真的「南島平埔人」來作樣本,簡直令人難以置信。

這些搞血液對比的醫師,他們究竟是從那裡找來所謂真正的「南島平埔人」血液,來作為「南島平埔人」樣本依據,而來和「閩客漢人」作對比?

既然是涉及台灣各族群的醫學報告,當然就有責任要公開這些所謂「南島平埔人」的身份證明,讓大家知道這些「南島平埔人」的樣本,是真的還是假的。

因為如果「南島平埔人」的樣本是假的,那些人根本就不是「南島平埔人」,那所有的醫學研究,就當然全是假的。

據說這些醫師真的曾到台南「吉貝耍」,把那些來自大陸的「大明漢人(外省漢人)」當成「南島平埔人」的樣本,而抽取他們的血液,再拿來和「閩客漢人」作對比,而作出「閩客漢人全都有平埔族血統」的醫學報告。

如果這是真的,那這可真是世界級的醫學笑話,真的要笑到全天下人,全都噴血了。

因為這些醫師拿「吉貝耍」的「大明漢人(外省漢人)」作樣本來對比,所作出來的結論,套用「南島主義者」的話來說,就是:「閩客漢人全都是外省人變的!作血液檢測的醫師,也全是外省人變的!」

何況也不是沒有人懷疑,這個世界可能從來就沒有「南島平埔人」這個人種,所謂「南島平埔人」可能只是某一群人,因為對歷史認識不清,而在頭腦裡幻想出來的「幻想人種」;因為就我們對歷史的觀察而言,只有「大明平埔人、台灣平埔人」,根本就沒有「南島平埔人」。

一個人的祖先,如果本來就是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就算自己不想當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仍然還是「大明人、大明漢人」,歷史也還是要這樣記載,不會有所改變。

明代之前的漢人,和「台灣大明人」,是台灣歷史失落的重要環節,《台灣史》不能沒有明代之前的漢人史,以及「台灣大明史」。

尤其是《台灣史》,如果沒有「台灣大明史」,台灣的歷史就會成為一部偽史,裡面就會出現一大堆像「木棉花民族、南島西拉雅族、原住民大肚王,閩客漢人全是南島平埔族…」這類偽造不實的「假民族、假文化、假歷史」。

《台灣史》如果不把「台灣大明史」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這個環節補回去,就永遠解不開台灣歷史中,很多令人難以理解的事物,也會扭曲很多歷史事實。

所以說,將來編寫《台灣史》的人,一定要補上「台灣大明史」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,唯有補上「台灣大明史」的「明代王國.建文王朝」的《台灣史》,才是真正完整的《台灣史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