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日
儒家的入世條目抄襲於《老子》
很多當代附儒學者,開口閉口就是他們孔門儒家是積極入世,而老子的道家則是消極避世。
像最近在台灣四處演講的台大教授傅佩榮,在他的《究竟真實 傅佩榮談老子》一書p008頁,竟說:
「儒家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,比如怎麼樣隱居、怎麼樣遊山玩水、這不是老人的專利,像青壯一輩也懂得如何規劃。但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,這個社會交給誰來擔當呢?誰來承上啟下」
從傅先生的話中,很難不讓人覺得他在影射道家和儒家相比就是「隱居、遊山玩水,老人玩意,不能擔當社會、不能承上啟下」。他在該書p017頁中,還要我們「用三個簡單的觀念,來分辨儒家與道家的不同」,其中第一個觀念竟然就是:
「儒家以人為中心,強調人的社會性;道家不以人為中心,重視人的自然性。」
從傅先生的話中,我們可以看到他以「儒家社會性,道家自然性」來暗示貶抑道家不重視社會。但如果真像傅先生的哲學那樣,只要思想言語上以人為中心,就可以推論出強調社會性;如果思想言語上不以人為中心,而以其他為中心,就不能推論出強調社會性。
那麼按傅先生的哲學推論,那以上帝信仰為中心的西方世界,大概是全世界最不具社會性的世界,而基督教則是世界上最不具社會性的宗教,但事實是這樣嗎?當然不是!
西方基督徒以上帝為中心,他們大多數人信仰上帝,聽神的話要「愛你的鄰人」,他們對社會的出錢出力、犧牲奉獻,相信絕不會比儒家以人為中心的人還少。
佛教以佛為中心,服務社會的濟世精神也沒有比儒家少多少。老子哲學以道為中心,發而為生之、蓄之、養之........的社會服務精神,又豈是傅先生的哲學邏輯所能否定的。
過去很多大學校園的附儒學者,經常利用「儒家積極入世」和「道家消極避世」的儒道對比,製造出老子思想是逃避社會責任,不適合年輕人學習的壞思想假象,讓年輕人一進學校就受到污染,從此排斥老子思想,這是附儒學者扭曲老子聖學,最常用也最惡毒的手法之一。
道家和道教,雖然在歷史上犯有很多其他思想和宗教同樣也犯的過失,但在養生、醫藥、化學、農耕、冶煉、機械制造、火藥、印刷術、指南針.........等方面,道家道教對世界人類的貢獻,不知道要比那些在封建社會中,整天搖頭晃腦讀四書五經,以備求取功名的儒生要多出多少。
但是那些附儒學者在講到入世時,就是故意不提道家的社會貢獻,經常一開口就是「儒家積極入世,道家消極隱居」,其用心真的是令人不恥。
就拿儒家常用來吹噓自己最入世的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這《大學》的「八條目」來說,雖然現代很多人認為是晚至秦漢時代的作品,並不是像過去儒家所宣稱是曾子所作。
但即使《大學》真是曾子所作的又如何?即使《大學》真是曾子所作的,但《大學》的「八條目」,扣除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」這四條明顯屬於個人求知修德的四個條目,其餘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這後面四個條目,就會比老子《道德經》:「修之身、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修之天下」的「五條目」在中國學術著作中,時間出現得要還早嗎?就算附儒學者故意延後老子的出生時間,但《大學》的入世內容,就會比《老子道德經》的入世內容,還要更好更入世嗎?
老子出生早於曾子,所以《大學》入世的「四條目」,比起《老子道德經》入世的「五條目」不但晚出,而且還少了一條目,那就是極重要的「修之鄉」。儒家缺少「修之鄉」的思想,明顯表示儒家對自己居住的鄉土和鄰人,比道家還不關心,真正缺乏社會性的其實是儒家,而不是道家。
當代附儒學者說儒家比道家出入世,甚至污衊老子思想是消極避世,只能騙騙那些不唸書的學生,和不明究裡的群眾,尋尋他們的開心而已。
《大學》直接從「齊家」就跳到「治國」的入世觀念,容易讓學習者,產生不關心鄉土,不關心鄰人的自私心態,以為只要自己家人顧好了,就可以直接做官治國,這種人一旦做了官,就很容易為一家之私而籌謀,完全忘了「愛你的鄰人」才是人類最大的美德。
我們拿《大學》: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「入世四條目」和《老子道德經》:「修之身、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修之天下」的「入世五條目」比較之下,可以看出,除了「修之鄉」《大學》沒有之外,其他條目幾乎雷同。
《大學》的入世思想,既雷同於《老子道德經》,卻又少了對鄰人和鄉土的關愛,儒家這種斷裂的入世思想,完全無法跟《老子道德經》的入世思想相比。當代許多附儒學者,竟還矇著眼睛批評老子道家是「消極避世、遊山玩水」,只有他們儒家才是「積極入世、內聖外王」,簡直是睜眼說瞎話。
如果以現代新儒家學派經常以「尚賢」兩字同現於老、墨典藉,就硬把老子貶在墨子之後的技倆。我們大可依樣畫葫蘆,說《大學》的「八條目」入世思想,是源出於《老子道德經》的入世思想,而把儒家說成是老子思想的跟屁蟲。
但是我們絕不會這麼作,因為我們一向尊重學術的真理;況且我們也不會覺得把低層次的儒家思想,說成是源出於高層次的老子思想是一種光榮。我們發出不平之聲,只是要那些附儒學者,趕快閉上無的放矢的嘴而已。